Arch初次体验
作者因Debian 12太旧、臃肿且存在窗口预览bug,决定改投Arch Linux;在校无U盘的条件下,通过分出≈8G FAT32分区放ISO、修改UEFI启动项直接引导镜像完成安装。分区方案为UEFI FAT32 boot,16G swap供休眠,其余作btrfs根;借助子卷布局满足Timeshift快照与grub-btrfs启动菜单需求,并用zstd压缩、异步TRIM优化性能。安装阶段先用gdisk手动格式化与挂载,再用archinstall选/mnt分区路径,选KDE、NetworkManager、Systemd-boot等。安装后首入系统发现Win引导丢失,用大白菜PE修复EFI并设置Windows优先。随后配置:加国内镜像与archlinuxcn源、装中文字体与fcitx5、装yay,快照后装上Edge、Clash-Verge、Timeshift;N/I核显独显均配置闭源驱动并启用监视工具;用Steam+Proton跑exe机器人程序;补装qt6包解决Discover商店空白;整体体验优于Debian。
[回顾]回顾和反思
未读
记16年的人生旅程回顾与反思
16岁生日之际,作者用这篇长文回顾自己从出生到高一的十六年: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受夏老师与好友影响,因Scratch课程、《教儿童学Python》和入校队契机迷上计算机并“误入”信竞;二年级到六年级沉迷Minecraft、盗版游戏与服务器,初学Linux,用旧电脑开服并积累硬件折腾经验;疫情被困湖北四个月,结识MOYAN等网友并继续玩服、投稿B站视频;小升初后与老同学开服告别童年;初中在电视台、校队中剪视频、写代码,初二开始发力,暑假完成视频转字符画、B站UP主桌面小工具,12月建成1500行的砂纸AIQQbot并凭此获市科创二等奖;疫情居家时学PyQt,中考前被鄞州高级中学机器人特长生录取;中考后换电信公网IP、攒零花钱升级至i5-12600K+32G+Tesla P40的新服务器并上PVE虚拟平台;高中适应新生活,购Linux入门书并装双系统。文章最后梳理学习计算机、广交朋友的快乐旅程,对两年后自己的升学、专业与成就抛出提问,并感叹行文仓促留待后补。
Linux debian12+Kde5.27.5踩坑指南
文章给出一套让Ubuntu 22.04“更顺手”的安装与配置笔记:0) 若要与Windows共用磁盘,先在Windows里关掉“快速启动”以避免NTFS被锁读;1) 安装介质推荐用完整DVD镜像;2) 安装全程断开网络;3) 装好后若Wayland下任务栏缩略图或OBS录制异常,补充安装pipewire(注意kpipewire≠pipewire);4) 开箱预装的Pipewire默认不接管音频,想让蓝牙耳机正常工作需四步——用apt装上pipewire-audio-client-libraries、libspa-0.2-bluetooth、libspa-0.2-jack,换用wireplumber并移除pipewire-media-session,复制ALSA/JACK配置文件并ldconfig,再移除pulseaudio-module-bluetooth、启用wireplumber.service,最后用pactl info验证输出显示“PulseAudio (on PipeWire)”;如需回退,按文中反操作移除库、换回pipewire-media-session、禁用pipewire-pulse并重新启用pulseaudio即可。
[服务器]服务器の日常
未读
PVE LXC绑定核心
这篇教程介绍如何在 PVE 的 LXC 容器里把 CPU 小核(E 核)单独绑定给容器运行。只需在 /etc/pve/lxc/xxx.conf 里加一行 lxc.cgroup2.cpuset.cpus: 12-15(把12-15替换成目标逻辑核号),保存后容器就只会用到这些核。用 lscpu -e 在容器内检查,作者用 i5-12600K 的 12-15 成功绑定了 4 个 E 核并验证有效。
[服务器]服务器の日常
未读
服务器日常の小修小补
作者把地上原有的服务器搬进了独立小机房,添置硬盘散热架,用25米光纤补齐未预留网线的连接,光电转换后带宽仍达1 Gbps,并追加风扇调速解决了显卡噪音问题,整套布置现已就位。
记录一次docker环境下的内存溢出杀进程
PVE 宿主机的 OOM killer 在 Proxmox→LXC→Docker 多层嵌套情况下仍直接查杀 Java 进程,原因是给 Minecraft 设置的 12 G 和 Docker 限制 12.2 G 余量太小,当 JVM 和额外开销超限时即被宿主认定为最高内存占用者而强制结束。增大 Docker 内存限制到 14 G 后问题消失。排查关键是用宿主机命令 dmesg|grep -i kill 而非容器内命令查看 OOM 日志,同时应警惕 swap 早启用提示内存紧张的信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