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ch初次体验
本文记录了作者从Debian 12转向Arch Linux的完整安装与配置过程,包含无U盘安装方案和Btrfs文件系统的深度优化。
系统迁移动因:
- 对Debian 12的不满:软件包陈旧、KDE组件臃肿、窗口预览功能存在需手动修复的BUG
无U盘安装方案:
1. 分配8G以下的FAT32分区存放ISO文件
2. 通过Diskgenius修改UEFI启动项
3. 直接引导安装镜像
Btrfs分区方案亮点:
- 采用16G交换分区(8G内存×2)
- 创新性子卷布局:
• @(根目录)
• @home(家目录)
• @log(/var/log)
• @pkg(/var/cache/pacman/pkg)
2. 优化挂载参数:zstd压缩、异步TRIM、禁止访问时间记录
3. 针对性禁用写时复制(CoW)的关键目录
安装插曲:
1. 首次Grub安装失败改用systemd-boot
2. Windows引导意外丢失后的PE修复方案
关键配置步骤:
1. 软件源优化:配置国内镜像+CN源
2. 中文支持:安装字体+fcitx5输入法
3. 驱动方案:NVIDIA闭源驱动+Intel监控工具
4. 特色方案:通过Steam Proton运行Windows程序
实用工具链:
- yay AUR助手
- Timeshift系统快照
- Clash-Verge网络工具
- KDE6桌面环境(需注意Qt6版本依赖)
系统体验:
Wayland环境下显示效果优于Debian,无画面撕裂问题。通过合理分区和子卷设计,为后续系统维护打下坚实基础。
Linux debian12+Kde5.27.5踩坑指南
0.关闭Window快速启动 (防止挂载相同磁盘时候window锁盘,没有互通分区需求可以不管) Windows is hibernated, refused to mount. The disk contains an unclean file system (0, 0). Metadata ke
记录一次docker环境下的内存溢出杀进程
日志记录 问题起因 在pve的lxc容器内的docker mc高负荷时会突然关服,并且无任何输出,疑似系统杀进程。 事情经过 注意到swap用量异常,内存空闲的情况下常常会占满——因为以前看到文章有指出部分应用会通过swap实现一些功能,所以没在意。 因为linux发行版较多缘故,许多查看系统杀进程